2017-10-14 12:12
宅~有何不可
東非向二手衣說不 美揚言懲罰挨批霸凌
(中央社盧安達基加利12日綜合外電報導)不論是肯亞人口中的「故去白人的衣服」,或莫三比克人稱的「不幸之衣」,都是西方人不要的二手衣物在非洲的別稱。
「紐約時報」(The New York Times)報導,部分東非國傢現在為瞭嘗試自己生產衣服,不願再接受大量外國二手衣物,惟此舉卻遭美國懲罰。
盧安達、肯亞、烏幹達、坦尚尼亞、南蘇丹和蒲隆地6個東非國傢,以二手衣鞋湧入不利國內紡織業成長為由,已在去年嘗試逐步淘汰舊衣物進口。而盧安達不僅為扶植仍在萌芽的本土企業,也因接受二手物品有損人民自尊,而加以限制。
這些國傢希望2019年之前全面禁止進口舊衣物。
不僅二手衣物為非洲衣服的主要來源,二手汽車、飛機、醫院設備、電腦,甚至過期藥品也都唾手可得。在非洲,印有日文字樣的巴士相當普遍,剛果的飛機還可見到用義大利文寫的標誌。
喀麥隆境內有大量來自歐洲的過期阿斯匹靈;南非可見到閒置的荷蘭舊醫療設備;加納則成為大量電子廢棄物棄置場。
但是東非國傢去年大幅提高二手衣物進口關稅,達到構成事實上禁止輸入的地步,引發強烈反彈。
今年3月,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威脅要將東非6 國中的4國排除在「非洲成長暨機會法」(African Growth and Oportunity Act)之外,這項優惠貿易協定旨在提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貿易及經濟成長。
動亂頻仍的蒲隆地及南蘇丹遭控犯下國傢暴力,已被除名。
「非洲成長暨機會法」讓東非的石油、咖啡和茶等產品得以低關稅輸入美國市場。不過,一旦白宮認為跟某國的貿易關係不符合美國利益,便有權終止該協定。
祭出保護主義有可能傷害跟緊密相連全世界的關係,如何從這樣的風險之中求取平衡,成為尤其是在各個開發中國傢難以休止的爭辯。不過這次的爭議反而讓這樣的爭辯得到喘息。
美方的回應反映其有意在保護工作機會的同時,也可以進入小型但具潛力的市場。東非國傢試圖複製亞洲,甚至美國的成功經驗,保護並扶植仍在萌芽的製造業,直到可在全球市場上一拚高下。
2015年東非進口價值1億5100萬美元的舊衣和舊鞋,多半來自消費者經常性在汰舊換新並捐助慈善機構的歐洲和美國。據英國慈善團體樂施會(Oxfam),至少7 成的捐贈衣物最後送到非洲。
東非官員表示,美國的相關威脅為西方國傢霸凌他國的例子。東非希望跳脫外界對非洲大陸的刻板印象:出口原物料,而非成品。
談及美國將東非4國排除在「非洲成長暨機會法」之外的威脅時,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(UNCTAD)秘書長、肯亞前貿工部長基杜伊(Mukhisa Kituyi)說:「不管在政治上或道德上,這都是錯誤的。」他並表示:「盧安達及東非領導階層的作法正確,應該持續著眼大局。」
美方反應其來有自:40傢美國二手衣物出口商組成的二次材料和回收紡織協會(Secondary Materials and Recycled Textiles Association)宣稱,東非若禁止舊衣進口,將威脅到諸如衣服包裝和分類等美國本土高達4萬個工作機會。
該協會甚至表示,舊衣若無法輸出,最終隻能棄置美國的垃圾場,造成環境汙染。(譯者:中央社鍾佑貞)1061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