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12-11 16:34
lacy
種諾貝爾獎----阿爾弗雷德·伯納德·諾貝爾
[b]阿爾弗雷德·伯納德·諾貝爾[/b](Alfred Bernhard Nobel, 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33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33年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0%E6%9C%8821%E6%97%A5][color=#0000ff]10月21日[/color][/url]-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96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96年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2%E6%9C%8810%E6%97%A5][color=#0000ff]12月10日[/color][/url])是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91%9E%E5%85%B8][color=#0000ff]瑞典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C%96%E5%AD%A6%E5%AE%B6][color=#0000ff]化學家[/color][/url]、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B7%A5%E7%A8%8B%E5%B8%88][color=#0000ff]工程師[/color][/url]、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8F%91%E6%98%8E%E5%AE%B6][color=#0000ff]發明家[/color][/url]、軍工裝備製造商和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82%B8%E8%8D%AF][color=#0000ff]炸藥[/color][/url]的發明者。他曾擁有Bofors軍工廠,主要生產軍火;還曾擁有一座鋼鐵廠。在他的遺囑中,他利用他的巨大財富創立了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AF%BA%E8%B4%9D%E5%B0%94%E5%A5%96][color=#0000ff]諾貝爾獎[/color][/url],各種諾貝爾獎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。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A%BA%E9%80%A0%E5%85%83%E7%B4%A0][color=#0000ff]人造元素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94%98][color=#0000ff]鍩[/color][/url](Nobelium)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。
生平
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6%96%AF%E5%BE%B7%E5%93%A5%E7%88%BE%E6%91%A9][color=#0000ff]斯德哥爾摩[/color][/url],是艾馬紐·諾貝爾的第三個兒子。他與家人在1842年遷往俄國的聖彼得堡。在那裡,他的父親開始了「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B1%BC%E9%9B%B7][color=#0000ff]魚雷[/color][/url]」的研製工程。諾貝爾開始師從研究化學的俄羅斯教授Nikolay Nikolaevich Zinin。當時諾貝爾年僅18歲。他隨後去美國學習了4年化學並和John Ericsson一起打短工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8%BF%E5%B0%94%E5%BC%97%E9%9B%B7%E5%BE%B7%C2%B7%E8%AF%BA%E8%B4%9D%E5%B0%94#_note-0][color=#0000ff][1][/color][/url]。
1859年,他的哥哥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9%AD%AF%E7%B6%AD%C2%B7%E8%89%BE%E9%A6%AC%E7%B4%90&action=edit&redlink=1][color=#0000ff]魯維·艾馬紐[/color][/url](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31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31年[/color][/url]-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88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88年[/color][/url])接管了父親的產業。等諾貝爾返回瑞典後發現他的父親的工廠已經破產,便投身於研究炸藥製造,主要是如何安全的生產和使用硝酸甘油炸藥。但1864年9月3日,一場大爆炸發生在斯德哥爾摩的工廠Heleneborg,造成5人死亡,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弟弟艾米爾。
最初的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AF%BA%E8%B4%9D%E5%B0%94%E6%96%87%E5%AD%A6%E5%A5%96][color=#0000ff]諾貝爾文學獎[/color][/url]於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95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95年[/color][/url]制定,這是緣於諾貝爾當時寫下的遺囑,獎金來自於他的大部分財富。自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901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901年[/color][/url],該獎項已授予許多傑出的先生和女士,他們的傑出成就表現在物理,化學,醫學,文學和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。
雖然諾貝爾一直未婚,但他的傳記作者指出,他已至少有過三段戀愛史。諾貝爾的初戀是在俄羅斯的一個女孩名叫Alexandra,但這個女孩拒絕了諾貝爾的求婚。 1876年,Bertha Kinsky成為諾貝爾的秘書,但僅僅過了短暫的時間。Bertha Kinsk就別嫁他人。雖然Bertha Kinsky與諾貝爾相處短暫,但直到諾貝爾1896年逝世,Bertha Kinsk仍然對諾貝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,包括讓他決定設立諾貝爾和平獎獲獎,Bertha Kinsk被授予1905年諾貝爾和平獎,她不斷的推動世界和平。
諾貝爾的第三段愛情是一個漂亮的女孩Sofie Hess,她遠在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BB%B4%E4%B9%9F%E7%BA%B3][color=#0000ff]維也納[/color][/url]。他們互相聯絡長達18年之久,還互致信函,諾貝爾稱她為「諾貝爾的夫人」。他逝世後,為他撰寫傳記的作家Evlanoff把他的信件鎖在設在斯德哥爾摩的諾貝爾學院,並得到了妥善的保管。最近的一次公開露面的時間是1955年。
Kantha說「諾貝爾有著豐富的創造力並有過人的天賦,他有著多國語言的技能。儘管缺乏正式的中等和高等教育,諾貝爾仍然熟練運用六種語言,瑞典語,法語,俄語,英語,德語和義大利語。他還有文學技能和撰寫詩歌。但一直到諾貝爾垂危的時候,他唯一的一部劇作才得以付印。可惜的是,他的作品被認為是「誹謗滋事、褻瀆神明」,諾貝爾過世就幾乎全都被銷毀了,只有區區三份得以倖存。直到2003年,首部倖存版才在瑞典出版。除了瑞典語外,這部戲劇還沒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,包括英語。
諾貝爾身後安葬在斯德哥爾摩的北墓園(Norra begravningsplatsen)。
諾貝爾發現,只要把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A1%9D%E5%8C%96%E7%94%98%E6%B2%B9][color=#0000ff]硝化甘油[/color][/url]和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9F%BD%E8%97%BB%E5%9C%9F][color=#0000ff]矽藻土[/color][/url]之類的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6%83%B0%E6%80%A7&action=edit&redlink=1][color=#0000ff]惰性[/color][/url]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5%90%B8%E6%94%B6%E5%89%82&action=edit&redlink=1][color=#0000ff]吸收劑[/color][/url]混合在一起,加工起來就方便安全多了,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867%E5%B9%B4][color=#0000ff]1867年[/color][/url],諾貝爾把這種混合配方註冊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8%93%E5%88%A9][color=#0000ff]專利[/color][/url],並命名為「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B%A3%E7%B4%8D%E9%82%81][color=#0000ff]代納邁[/color][/url]」(Dynamite),Dynamite來自希臘文的「力量」。
為了管理全球業務,他搭乘馬車巡視全球業務,一次他到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B6%AD%E4%B9%9F%E7%B4%8D][color=#0000ff]維也納[/color][/url]後,以五種語言在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A0%B1%E7%B4%99][color=#0000ff]報紙[/color][/url]上徵求助理,應徵的求職信中,有一封也同樣以五種語言回信,這位應徵者名為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B2%9D%E7%88%BE%E5%A1%94%C2%B7%E9%A6%AE%C2%B7%E8%98%87%E7%89%B9%E7%B4%8D][color=#0000ff]貝爾塔·馮·蘇特納[/color][/url]。面試後,諾貝爾對貝爾塔傾心,但恨不相逢未嫁時,貝爾塔已有婚約。
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19%E4%B8%96%E7%B4%80][color=#0000ff]19世紀[/color][/url]末期,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6%AD%90%E6%B4%B2%E5%A4%A7%E9%99%B8][color=#0000ff]歐洲大陸[/color][/url]每天有三起爆炸案,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的能力,改良引爆後的煙霧,這項產品引起軍方的重視,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交戰的國家中。但由於諾貝爾始終信奉和平主義,極力反對戰爭,這種作法可以說一直令他十分痛心。
而他過去的好友貝爾塔則為了推動全球的和平運動而努力。
[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9%98%BF%E5%B0%94%E5%BC%97%E9%9B%B7%E5%BE%B7%C2%B7%E8%AF%BA%E8%B4%9D%E5%B0%94&action=edit§ion=3][color=#0000ff]編輯[/color][/url]] 諾貝爾獎主條目: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AB%BE%E8%B2%9D%E7%88%BE%E7%8D%8E][color=#0000ff]諾貝爾獎[/color][/url]
由阿爾弗雷德·諾貝爾捐贈的遺產創建,自1901年起每年頒獎。諾貝爾的重要女性好友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B2%9D%E7%88%BE%E5%A1%94%C2%B7%E9%A6%AE%C2%B7%E8%98%87%E7%89%B9%E7%B4%8D][color=#0000ff]貝爾塔·馮·蘇特納[/color][/url]獲得1905年和平獎。
諾貝爾在遺囑中還寫道:「把獎金分為5份:一、給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;二、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;三、給在生理學和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;四、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;五、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、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的人。」為此,諾貝爾分設了5個獎。在1968年,[url=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91%9E%E5%85%B8%E5%9B%BD%E5%AE%B6%E9%93%B6%E8%A1%8C][color=#0000ff]瑞典國家銀行[/color][/url]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經濟學獎,從1969年開始頒贈。